- 手机:
- 13800000000
- 电话:
- 400-003-8686
- 邮箱:
- oubo@youweb.com
- 地址:
- 北京市朝阳区奥林匹克花园322号楼
三十而立。作为我国第一个跨国合作的工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区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改革创新史、奋斗史。
在这片不到3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当地用30年实现了3个“超万亿”的瞩目成绩——累计实现税收1.09万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万亿元、进出口总额1.54万亿美元。
从一片水田洼地到崛起创新之城,从学习借鉴经验到经验复刻推广,苏州工业园区做对了什么?近日,人民网推出“五‘度’看苏州工业园区”系列报道,从高质量发展速度、产学研融合深度、改革创新的力度、高水平开放广度、现代化城市温度等五个维度解码它的发展之路。本篇关键词聚焦“深度”欧博体育注册。
牛津大学高等研究院(苏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西交利物浦大学……33所中外高等院校如珍珠般布局在苏州独墅湖畔。
15家“国家队”科研院所,近3000名领军人才,8万余名在校大学生云集这里,撑起一片科创天地;5000余家科创企业,43家上市企业,1000余家高新科技企业在这里孕育生长,花开湖畔结硕果。
历经二十余载,苏州独墅湖高等教育区从昔日的芦苇荡蝶变为苏州工业园区科创“浓度”最高的科教创新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第一所在独墅湖畔建立分支机构的高校。2020年,中国科大与苏州市政府决定提级共建苏州高等研究院。双方合作从早期围绕产业培养人才,转变为面向苏州未来产业,以研发为重点,引领产业发展。
这一方向性的转变,让校地合作“双向奔赴”,再次加速。2022年,中国科大苏州高等研究院多学科融合的科研中心开工,中国科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揭牌。据介绍,中国科大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布局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但一直缺乏足够的产业支撑,而生物医药是苏州着力打造的“一号”产业,正需要科研助力。
“这篇论文作者叫王绪甲。他是园区企业君实生物的质量与分析部门副总监,也是西浦慧湖药学院第一位校企联合培养的博士生。”西交利物浦大学西浦慧湖药学院首任执行院长王牧教授指着刚打印的一篇全英文论文说,“王绪甲的研究方向‘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和药物研究’,不仅和我的研究方向有关,也契合公司的产品前景。”
在企业做研发,与在象牙塔里做研究无缝衔接,已成为西浦慧湖药学院的常态。截至目前,西浦慧湖药学院已与企业联合培养20余个博士研究生项目,涵盖了恒瑞医药、亚盛药业、晶云药物等多家行业代表企业。
科研院所不仅为园区企业带来人才,也为创业者省下了试错成本,让“背包客”敢于在此创业。在国外生活了十年的江必旺,经历回国创业、三次搬家后,2007年他将创办不久的纳微科技公司迁到苏州工业园区。此时,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刚成立一年。
吸引江必旺的,不只是园区的政策,还有苏州纳米城这块金字招牌。在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的基础上,搭建起的基础公共技术平台让他能在这里“借鸡生蛋”,“在园区创业,我们可以省下近千万元购买检测设备的费用。”
彼时,纳微科技与苏州纳米所门对门,前者是后者纳米加工、测试分析平台最大的客户。如今,纳微科技不仅成功登陆科创板,也已跻身全球少数几家可以同时规模化制备无机和有机高性能纳米微球材料的公司之一。
得益于配套资源的日趋完善,苏州工业园区自2006年布局至今,已引进、孵化了超过1300家纳米相关企业,其中16家纳米技术企业成功登陆资本市场。2023年,苏州工业园区纳米产业产值达1550亿元,跻身全球五大纳米产业集聚区之一。
“园区引进科研院所的初衷,是希望既能做科研,又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从而帮助‘背包客’降低创业成本,稳固科创信心。”苏州工业园区制度创新局副局长刘坤表示。
如今,“为产业培养人才”与“人才引领产业”双向赋能,点燃了不少科学家创新创业的热情。王牧坦言:“扎根园区,做成果的转化更容易,也更有奔头。”
3.5万余名高层次科技人才集聚园区的背后,是苏州工业园区汇集了620余家生物医药高科技创新企业和生物医药产业的硬实力。
独墅湖畔,从曾经的人才洼地,发展成如今的科创高地——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核心区等一批科创平台密集扎根于此。
11月7日欧博体育综合,商务部《支持苏州工业园区深化开放创新综合试验的若干措施》中明确,支持苏州工业园区探索由政府资助形成的科研成果确权评估、商业转化、收益分享新模式,国际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设立创新研发与技术转移转化机构等。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